电气化国家
日期:2020-11-27 08:52:26 发布:凯林自动化 浏览:598 次
在很多国家,都可以看到这样的贴纸和海报,上面有一轮微笑的红日,旁书标语:“核能?不必了,谢谢!”。几十年来,这轮红日已经成为全球反核运动的标志,但是这轮红日不久可能就要退出历史舞台,至少在德国会如此,因为德国政府已经计划在2022年以前逐步淘汰全国的所有核电站。在众多因素中,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事故是促成德国出台这一政策的最主要原因。德国的能源转型举措还包括出台各种计划,比如从现在开始到2050年使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少80%,将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提高到80%,并加大力度提升能源效率。
听起来很不错。减排有助于遏制气候变暖,能效提高可以节约成本和资源。能源转型还将为工业带来诸多大好机遇,实施能源转型所需的高效技术将打开新的国外市场。但同时也将带来巨大的挑战。比如,德国需要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取代高达2000万千瓦的核电发电量。这些工作目前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比如,2010年到2011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占比已经从16%提高到20%左右。然而,真正的挑战在于保证可靠的能源供应。毕竟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要受制于天气状况,这意味着其发电量会大幅波动。
边走边建的现代化。能源转型是一个巨大项目,它对于政策制定者、电力提供商、基础设施供应商和公众而言都是一个新的领域。“这主要是因为能源转型并不是要另起炉灶建设一个全新的体系,它要在现有体系继续运转的过程中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西门子能源转型事务负责人Udo Niehage博士介绍道,“另外,在能源供应稍有中断经济就会受到重挫的国家,更必须采用上述方式。”
要实现能源转型,仅凭扩大可再生能源应用和引入节能技术还不够。关键在于实施能够像拼图图块那样严丝合缝整合起来的各种配套措施。举例而言,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同时,还要保障有竞争力的电价,必须扩建输配电网络。另外,同样还要发展面向传统电厂、建筑、交通系统及工业的蓄能技术和节能解决方案。要向公民个人、城市和地区提供明智的融资方式。所有这些措施均必须在一个可靠的长期性框架下予以实施,而这个框架尚有待于政策制定者来构建。
“实现这些目标,需要相关各方广泛合作。”Niehage表示,“在整个转型进程中,全国必须紧密协调配合,最好是由一个机构统一来协调。在电网扩建方面尤其如此。比如,在德国北部风电厂生产的电将需要输送到南部的大型供电站。”在这方面已有初步举措:2012年6月,德国联邦政府和国内各大电力供应商联合宣布了一项电网发展计划,确定了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指标。计划提出,最多可能需要增建四条贯通南北的电力传输线路。
那么能源转型是否在按计划推进?“针对每个需要采取措施的领域,几乎都已经开发出非常好的技术解决方案。然而,仅有技术可行性并非万事大吉。”Niehage介绍道。
“决定项目成功与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公众接受度。”公众的接受绝非理所当然。能源转型的各种目标在德国民众和各大党派中确实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另据德国可再生能源署(German Renewable Energies Agency)的数据,75%的德国人希望使用来自可再生能源的电能。然而,问题是很多德国民众认为政府在制定决策时未征询他们的意见,比如新电线杆位置的问题——当然没人愿意让电线杆立在自家后院。
客户是上帝。能源转型的社会影响也是需要考虑的。很多德国人担心电价会越来越高。毕竟,德国的《可再生能源法》(EEG)规定,要为并网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支付更高的服务费和电费。这基本上是消费者为可再生能源的补贴买单。比如,由于《可再生能源法》的规定,光伏发电设施(PV)的补贴已经给消费者制造了超过1000亿欧元的成本,而光伏发电量仅占德国发电总量的3%。
从2007年到2012年,德国家庭用户的年均电费上涨了25%左右,这给低收入人群和老年人造成格外沉重的负担,而上述问题就是电费上涨的原因之一。据《Die WELT》报报道,对于多达15%的德国人口而言,不断上涨的电费已经成为一种负担。政府、能源供应商和业界必须为此联手寻找解决方案。“我们已着力于技术创新,不仅要让来自可再生资源的电价与煤电价格同样低廉,还要让建筑物和工厂特别省电。” Niehage说道。各类工厂尤其要考虑能够节约成本的技术的价值,因为“用电成本锐增会令德国制造业的产品过于昂贵。”
不过,大多数德国民众还是能在最重要的一点上达成共识,那就是能源转型至关重要,势在必行。人们主要忧虑的是,这不应该成为一个烧钱的无底洞。必须增加透明度,加强信息公开,让情绪化的氛围向理性扭转,使决策能够得以实施。民众的行动已经让我们看到希望。他们经营风电厂,参与到了能源转型之中。当全国的民众成为这个庞大项目的推动力量时,当然就不再需要微笑的红日之类的抗议标志了。